第42章:学报编辑部的阴影
换源:
最新网址:www.71sw.com
林辰抱着刚打印好的《当代文学思潮研究》初稿,站在行政楼三楼的走廊里,鼻尖萦绕着老式暖气片散发的铁锈味。走廊尽头的“学报编辑部“门牌有些褪色,却在他眼里重若千钧,这篇修改了七遍的论文,是他能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关键。林辰抱着刚打印好的《当代文学思潮研究》初稿,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。行政楼三楼的走廊光线昏暗,老式暖气片在墙角嗡嗡作响,散发出的铁锈味里还夹杂着陈年纸张的霉味,那是常年堆积的学术期刊留下的味道。他低头看了眼稿纸,边缘被反复摩挲得有些起毛,这篇论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七遍,从摘要的措辞到参考文献的排序,每一处都精雕细琢,毕竟,这不仅是他研究生阶段的核心成果,更是能否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关键。走廊尽头的“学报编辑部“门牌被岁月浸得发灰,“学报“两个字的漆皮已经卷边,可在林辰眼里,那门牌却像座沉甸甸的山门,门后藏着他能否在学术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的答案。敲门的瞬间,门内传来玻璃杯碰撞的脆响。开门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,镜片后的眼睛透着阅尽世事的疲惫,正是社科版学报主编金仲文。林辰早有耳闻,这位主编和导师是三十年的老友,却也以“铁面审稿“闻名全校。指节叩在木门上,发出“笃笃“的轻响,门内立刻传来玻璃杯碰撞的脆响,像是有人匆忙放下手中的茶杯。门开的瞬间,一股混合着浓茶与旧书的气息扑面而来,开门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,银灰色的发丝在头顶梳得整齐,只是鬓角有些凌乱。他戴着一副厚框老花镜,镜片后的眼睛布满细密的红血丝,却透着阅尽世事的清明与疲惫,正是执掌社科版学报十年的主编金仲文。林辰早从导师李教授口中听过这位主编的事迹:三十年教龄,从中文系讲师到学报主编,经手的稿件不下十万篇,既以“铁面审稿“拒绝过校领导的人情稿,也为寒门学子的优质论文力排众议。“李老师的学生?“金主编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,侧身让他进屋时,林辰注意到他藏在袖管里的手腕上,戴着块老式机械表,表盘已经有些磨损。
“李老师的学生?“金主编侧身让他进屋,办公桌上堆满了装订成册的学报,最上面那本的封面印着“2003年第2期“。林辰注意到,主编手边的保温杯上刻着“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“的字样,漆皮已经剥落了大半。办公室不大,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老式实木办公桌,桌上堆满了装订成册的学报和散落的稿件,最上面那本《学报·社科版2003年第2期》的封面已经泛黄,边角处还贴着透明胶带。林辰的目光扫过桌面,忽然被一个搪瓷保温杯吸引,杯身上刻着“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“的字样,字体是烫金的,如今大部分金漆已经剥落,只在凹陷处残留着些许金色。金主编随手把桌上的几份稿件挪到一边,腾出块地方让他坐下:“坐吧,李老师昨天给我打了电话,说你有篇稿子要投。“林辰连忙递上论文,手指因为紧张有些发颤。这篇稿子他不仅按照学报官网的格式要求逐字调整,连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都对照着最新的《学术出版规范》逐一审对,摘要里的三个关键词更是和导师争论了半天才确定下来。金主编接过稿件,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敲了敲,却没有立刻翻看,反而从抽屉里拿出个搪瓷缸,抓了一把茶叶放进去,滚烫的开水冲下去,墨绿色的茶叶在水里翻滚,浓郁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。
递上论文时,林辰的手指有些发颤。他特意按照学报规范调整了格式,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都逐一审对过,连摘要里的关键词都换了三个版本。金主编接过稿件,没有翻看,反而从抽屉里拿出个搪瓷缸,泡了杯浓茶。“坐吧,正好没人,跟你聊聊。“金主编呷了口茶,热气从搪瓷缸口升起,模糊了他脸上的表情。他放下茶杯,指了指桌角堆积的稿件:“你们现在年轻人投稿,是不是都先打听编辑喜好?比如哪个编辑负责哪个栏目,喜欢什么风格的选题。“林辰愣了愣,确实,投稿前他特意翻了近三年的学报,摸清了金主编负责的现当代文学栏目偏好,甚至还准备了几句关于主编早年论文的见解,刚要开口,就被金主编摆手打断。“我知道,李老师让你来找我,是觉得我们俩三十年交情,能给你通融。“金主编拿起桌上的老花镜戴上,镜片反射着窗外的光线,“但今天我不聊你的稿子,给你讲个故事,关于我刚当编辑那年的事。“
“坐吧,正好没人,跟你聊聊。“金主编呷了口茶,热气模糊了他的表情,“你们现在年轻人投稿,是不是都先打听编辑喜好?“林辰愣了愣,刚要开口,就被主编摆手打断,“我知道,李老师让你来找我,是觉得我能给你通融。但今天我不聊你的稿子,给你讲个故事。“2003年的深秋比今年冷得早,刚从中文系讲师转任学报编辑的金仲文,还没来得及熟悉编辑部的流程,就第一次尝到了“人情稿“的滋味。那天下午刮着冷风,编辑部的木门被吹得“吱呀“作响,数学系的年轻教师张强裹着件旧棉袄敲开了门,手里攥着篇《线性代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》,稿纸被他攥得发皱,额头上的汗珠浸湿了稿纸边缘,在秋风里冻得脸色发白。金仲文接过稿件,坐在靠窗的位置逐页翻看,越看眉头皱得越紧——论文里有三处明显的公式错误,把矩阵运算的法则都弄混了,参考文献里还引用了两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被证伪的旧文献,甚至连引用格式都不规范。他抬头看向张强,发现对方正紧张地盯着他的脸,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。
2003年的深秋,刚从中文系讲师转任学报编辑的金仲文,第一次尝到了“人情稿“的滋味。那天下午,数学系的年轻教师张强敲开编辑部的门,手里攥着篇《线性代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》,额头上的汗珠浸湿了稿纸边缘。金仲文初审时就皱了眉,论文里有三处明显的公式错误,参考文献还引用了两篇已被证伪的旧文献。“金编辑,我这评讲师就差一篇核心了。“张强搓着手,说话时带着明显的颤音,“我知道稿子还有不足,但我真的没时间改了,评审材料下周就要交。“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张红色的购物卡,悄悄往金仲文手里塞,“这是一点心意,麻烦您多费心。“金仲文的脸色沉了下来,硬生生把购物卡推了回去,语气严肃:“张老师,学报发稿看的是质量,不是人情。你这篇稿子问题太多,得回去好好修改。“张强涨红了脸,说了句“那我再想想办法“,就灰溜溜地走了。可没过三天,主编就把金仲文叫到办公室,指着桌上张强的稿子说:“小金子,这篇改改发下半年吧,他是人事处王处长的小舅子,王处长昨天专门来找过我。“
“金编辑,我这评讲师就差一篇核心了。“张强搓着手,从口袋里掏出张购物卡,被金仲文硬生生推了回去。可没过三天,主编就把他叫到办公室,指着张强的稿子说:“改改发下半年吧,他是人事处王处长的小舅子。““我当时跟你一样较真,拿着稿子跟主编据理力争,把公式错误和参考文献的问题一条一条列出来。“金主编的手指敲击着桌面,节奏和他的语气一样沉重,“主编听完就靠在椅背上,叹了口气问我:'小金子,你说说,这一期的版面就这么多,除了他的稿子,剩下的投稿里有几篇能看的?发他的稿子,还是发个陌生人的垃圾稿?'我当时哑口无言,翻了翻那期的投稿记录,确实没什么优质稿件。“金主编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,眼神里满是无奈,“我那时候才明白,双月刊的版面就那么多,一年也就六期,同样没创新、没深度的稿子,给谁发不是发?发个'自己人',还能少点麻烦。“
“我当时跟你一样较真,拿着稿子跟主编据理力争。“金主编的手指敲击着桌面,节奏和他的语气一样沉重,“主编就问了我一句话:'发他的稿子,还是发个陌生人的垃圾稿?'我那时候才明白,双月刊的版面就那么多,同样没创新的稿子,给谁发不是发?“林辰端起桌上的茶杯,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掌心,驱散了些许紧张。窗外的梧桐树落下片黄叶,打着旋儿飘到玻璃上,正好贴在他视线所及的位置,那褶皱的叶缘像极了他论文里被导师用红笔圈改的病句。他忽然想起,上周在图书馆查资料时,曾翻到2005年的学报合订本,其中有篇《论鲁迅杂文的批判性》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,文末的作者简介里赫然写着“金仲文,学报编辑部编辑“。那篇论文逻辑严密,引用的史料翔实,连注释都做得一丝不苟,和金主编口中“发垃圾稿“的无奈截然不同。
林辰端起桌上的茶杯,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。窗外的梧桐树落下片黄叶,正好贴在玻璃上,像极了他论文里被导师圈改的病句。他忽然想起,上周在图书馆查资料时,曾翻到2005年的学报,那篇《论鲁迅杂文的批判性》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过,作者正是金仲文。“但也有硬骨头,不是所有人都能靠人情蒙混过关。“金主编的语气陡然提高,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,像是回忆起了值得骄傲的往事。2010年的夏天格外炎热,编辑部的空调坏了整整一周,金仲文穿着件短袖衬衫,后背的汗渍印得衬衫发黄。就在这时,法学院的陈静教授投来了篇《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》,打印稿用的是彩色封面,还装订得十分精致。可金仲文初审时就皱了眉——初稿里满是口语化表达,比如“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“这样的表述随处可见,甚至把核心概念“法律援助“写成了“法律帮助“,连摘要都写得像工作总结。他耐着性子逐字批改,用红笔圈出错误,附带了整整三页的修改意见,从论文结构到措辞规范都做了详细说明,然后把稿子退了回去。
“但也有硬骨头。“金主编的语气陡然提高,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。2010年的夏天,法学院的陈静教授投来篇《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》,初稿里满是口语化表达,甚至把“法律援助“写成了“法律帮助“。金仲文初审后直接打了回去,附带了整整三页的修改意见。三天后,金仲文收到了陈静教授的修改稿邮件,打开附件一看,气得差点把鼠标摔了——修改稿和原稿的字数相差不到七个字,他用红笔圈出的错误一个没改,甚至连“法律帮助“都没改成“法律援助“。金仲文把稿子摔在桌上,刚拿出信纸准备写退稿信,主编就急匆匆地跑过来:“老金,陈教授的稿子得发,她是省****,昨天市委宣传部的人都给校长打电话了。“金仲文咬着牙,把陈静教授叫到编辑部,指着稿纸上的错误一条一条质问:“陈教授,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术规范问题,不是技术疏漏,是学术态度问题!“办公室里的风扇呼呼地转着,吹起稿纸的边角,却吹不散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。
三天后收到的修改稿,字数只多了七个字,错误一个没改。金仲文气得把稿子摔在桌上,刚要写退稿信,就被主编叫去:“陈教授是省****,稿子得发。“他咬着牙把陈静叫到编辑部,指着稿纸上的错误问:“这是学术态度问题,不是技术问题!““你猜她怎么说?“金主编冷笑一声,端起茶杯喝了口茶,语气里满是嘲讽,“她说'我天天办案子、开调研会,忙得脚不沾地,哪有时间改这些细枝末节?你们编辑部不就是干这个的吗?'我当时气得说不出话,可主编在旁边使眼色,我只能把火压下去。“金主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摩挲,像是在回忆当时的无奈,“最后没办法,我带着两个年轻编辑,花了整整一周时间,重新梳理了论文的逻辑框架,重写了引言和结论,把口语化的表达全部修改成学术语言,才勉强达到刊发标准。那一周我们天天加班到半夜,办公室的灯在行政楼里亮到最晚。“
“你猜她怎么说?“金主编冷笑一声,“她说'我办案子忙,哪有时间改这些细枝末节'。最后没办法,我带着两个编辑,花了整整一周给她重写了引言和结论,才勉强达到刊发标准。“林辰的心跳突然加快,胸腔里像是有只兔子在乱撞。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,想起自己论文里的一处硬伤,关于“五四文学的现代性“的论述,他引用了某位学者的观点,可后来在查阅资料时发现,这个观点在近年的学术争论中已经被多方质疑。他当时犹豫过要不要删掉,可导师说“学报编辑不一定看得这么细,先加上凑字数,评上奖学金再说“。此刻面对金主编那双能看透本质的眼睛,他突然觉得那几行文字像扎在纸上的针,每一个字都在刺着他的良心。
林辰的心跳突然加快,他想起自己论文里的一处硬伤,关于“五四文学的现代性“的论述,引用的史料其实存在争议。导师说“学报编辑不一定看得出来“,但此刻面对金主编,他突然觉得那几行文字像扎在纸上的针。办公室的挂钟“当“地敲了四下,沉闷的钟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。金主编起身从文件柜里拿出一摞稿件,稿件用黑色的文件夹夹着,最上面那本的封皮上用马克笔写着“2023年投稿汇总(1-6月)“,字迹有些潦草。林辰凑过去一看,每篇稿件的右上角都用红笔做了标记,有的写着“群发稿,内容空洞,删除“,有的标着“抄袭率42%,远超标准,退稿“,还有的批注着“格式混乱,参考文献不全,态度不端“。文件夹的边缘已经被磨得起毛,看得出来是经常翻阅的。
办公室的挂钟敲了四下,金主编起身从文件柜里拿出一摞稿件,最上面那本的封皮写着“2023年投稿汇总“。林辰凑过去一看,每页都用红笔做了标记,有的写着“群发稿,删除“,有的标着“抄袭率42%,退稿“,还有的批注着“格式混乱,态度不端“。“知道这摞有多少篇吗?“金主编掂了掂文件夹,脸上露出疲惫的笑容,“826篇,这才半年。我们编辑部就三个人,我、一个刚毕业的年轻编辑,还有个快要退休的老校对,平均每天要看十五篇。“他随手翻开一篇,标题是《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探析》,刚看了两行就皱起了眉,指着摘要里的一句话:“你看,这里'审美'写成了'审美的',多了个助词,显然是没校对就投过来了。“金主编把稿件扔回文件夹,语气里满是失望,“现在的年轻人写论文,总想着走捷径,连最基本的校对都懒得做,一门心思打听怎么托关系、找门路发稿,根本忘了学术研究的初心是什么。“
“知道这摞有多少篇吗?“金主编掂了掂,“826篇,这才半年。我们编辑部三个人,平均每天要看十五篇。“他随手翻开一篇,标题是《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探析》,摘要里竟然有错别字。“你看,现在的年轻人写论文,连校对都懒得做,就想着靠关系发稿。“这时,办公桌上的老式电话突然响了,尖锐的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。金主编接起电话,“喂“了一声后就没再说话,只是偶尔点头应一声“知道了““我清楚““我看着办“。他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,原本就布满红血丝的眼睛里更添了几分疲惫。挂了电话后,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,从抽屉里拿出降压药,就着浓茶吃了一片,对林辰说:“教务处处长的稿子,说是要评教授用,让下期必须发。我刚才粗略看了一遍,根本算不上学术论文,就是篇年度教学总结,连参考文献都没有,通篇都是'我带领学生开展活动'之类的表述。“
这时,办公电话突然响了。金主编接起电话,脸色渐渐沉了下来,只偶尔应一声“知道了““我看着办“。挂了电话后,他揉了揉太阳穴,对林辰说:“教务处处长的稿子,说是要评教授用,让下期必须发。我刚才看了,就是篇教学总结,连参考文献都没有。“林辰突然明白,为什么导师总在酒后感叹“学报水很深“。他想起去年听师兄说过,有位青年教师为了评副教授,花了两万块“版面费“在核心期刊发稿,还托了三个关系才请编辑吃了顿饭,席间光是一瓶白酒就花了上千块。当时他以为是师兄夸大其词,觉得学术圈不该这么乌烟瘴气,可现在看着金主编疲惫的神情、桌上堆积的人情稿,他才知道那些传闻或许并非空穴来风。学术评价的指挥棒一旦偏向“唯论文“,学报就成了各方势力博弈的战场,而编辑们就站在战场中央,进退两难。
林辰突然明白,为什么导师总说“学报水很深“。他想起去年听师兄说,有位老师为了发核心,花了两万块“版面费“,还托关系请编辑吃了三顿饭。当时他以为是谣言,现在看着金主编疲惫的眼神,才知道那些传闻或许并非空穴来风。
“知网查重系统开通后,抄袭的少了,但垃圾稿更多了。“金主编打开电脑,调出查重记录给林辰看,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刺痛了眼睛。“上周有个研究生来找我,问'抄袭率控制在30%以内行不行',我都懒得跟他解释,学术研究不是做数学题。“
他突然指着林辰的论文,翻到第三页:“你这里引用的《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》,用的是2002年版,其实2017年已经修订过了,里面关于沈从文的评价有重大调整。“林辰的脸瞬间红了,这处疏漏他竟然没发现。
金主编没有继续批评,反而从抽屉里拿出本泛黄的学报,翻到某一页递给林辰。那是1988年的第3期,上面刊登着篇《论巴金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行政楼的走廊里传来脚步声。金主编把林辰的论文放在桌角,红笔在封面上写了“修改后再审“五个字。“我不给你走后门,“他看着林辰的眼睛,语气异常认真,“但我可以告诉你修改方向。学术这东西,容不得半点掺假,今天我给你通融了,明天你评职称的时候,就会有人比你更会走关系。“
林辰走出编辑部时,晚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。他回头看了眼那扇褪色的门牌,突然明白金主编说的“阴影“是什么,不是编辑的权力寻租,也不是作者的急功近利,而是整个学术评价体系的错位。当“发论文“变成评职称、拿奖学金的唯一标准,学报就不再是学术交流的平台,反而成了滋生乱象的温床。
第二天早上,林辰抱着修改后的论文再次来到编辑部,却发现金主编不在。副编辑说,金主编递交了退休申请,昨天下午已经把办公室的东西搬走了。办公桌上放着本崭新的学报,封面是重新设计的,右上角印着“坚守学术初心,拒绝人情稿件“的字样。
林辰翻开学报,第一篇就是金主编的《学报编辑三十年:坚守与反思》。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:“当学术评价不再唯论文论,当年轻学者不必为发稿而钻营,当学报真正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,那时的学术天空,才会真正晴朗。“
走出行政楼时,林辰把论文里的“核心期刊发表经历“从奖学金申请材料里删了。他突然明白,真正的学术追求,从来不是靠一篇论文的刊发证明,而是对真理的执着探索,对严谨的永恒坚守。就像金主编留在保温杯上的刻字,纵然漆皮剥落,初心从未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