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第20章 铁路局运输处报到
换源:
最新网址:www.71sw.com
铁路局机关大院跟下面的铁路段完全不同。灰色的办公楼,安静的走廊,来往的人也不像铁路段那么匆忙。
林卫国按照指示牌找到运输处所在的二楼,在挂着“综合科”牌子的办公室门口停下,整了整衣领,才抬手敲门。
“进来。”里面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。
林卫国推门进去。
办公室不大,摆着四张办公桌,只有靠窗的一张后面坐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,正在看文件。
他抬头看向林卫国,目光带着审视。
“同志,你找谁?”
“您好,我是列车段的林卫国,来运输处报到实习。”林卫国把介绍信和调函递过去。
中年人接过去看了看,脸上露出一丝公式化的笑容:“哦,林卫国同志,欢迎。我姓吴,吴建国,综合科的科长。”他指了指旁边一张空着的桌子,“你先坐那儿。你的事陈处长有交代过,你先熟悉一下处里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流程。”他推过来一摞材料,“另外这些是近期的文件和简报,你看看。”
“好的,谢谢吴科长。”林卫国拿亲材料在指定的桌子后坐下,拿起最上面一份文件。
是局里下发的关于暑期运输保障的通知。
把材料给林卫国后,吴建国没再多说,继续低头看自己的文件。
【又来个实习的,不知道能待几天。列车段上来的,怕是坐不住办公室。】吴科长的心声没什么波澜,带着点惯性的漠然。
林卫国没在意,开始认真看材料。
他知道,在这种地方,第一印象很重要。
一上午就在看文件中过去。
中间又进来两个科员,一男一女,男的姓孙,女的姓赵。
吴科长简单介绍了一下,两人对林卫国点点头,算是打过招呼,就各自忙去了。
【新来的?看着挺年轻。】
【列车段的?跑车的来咱们这能适应吗?】
两人的心声带着好奇和一点淡淡的疏离。
中午,吴科长放下文件,站起身:“小林,吃饭了,食堂在楼下。”
“好的,吴科长。”
机关食堂比段里食堂大且安静,打饭排队也没那么拥挤。
林卫国打了饭,看到吴科长和孙、赵两位科员坐在一起,便也走了过去。
“吴科长,孙同志,赵同志。”他打了个招呼。
“坐。”吴科长指了指旁边的空位。
吃饭时,几人闲聊了几句。
主要是吴科长问,林卫国答。
问了问林卫国在列车段的工作,培训等情况。
林卫国回答得简明扼要,既不夸大,也不怯场。
【口齿挺清楚,不像一般跑车的那么粗放。】吴科长心里评价。
孙科员和赵科员偶尔插一两句,气氛不算热络,但也不算尴尬。
下午,林卫国继续看文件。
快下班时,陈处长的声音在门口响起:“老吴,那个林卫国来了吧?”
吴建国立刻站起来:“陈处,来了,正在看材料。”
陈处长走了进来,目光落在林卫国身上。
林卫国也立刻起身:“陈处长。”
“嗯。”陈处长点点头,拿起林卫国面前看过的一份简报,随意翻了两页,上面有林卫国用铅笔做的简单标记,“看得怎么样?”
“正在学习,对处里的主要工作有了初步了解。”林卫国回答。
陈处长不置可否,放下简报:“光看文件不行。明天你跟老吴去一趟东站货场,那边有个车皮调度有点问题,你去看看,回来写个情况说明。”
“是,陈处长。”林卫国心中一凛,知道这是开始考验了。
陈处长没再多说,转身走了。
吴建国对林卫国说:“明天早上八点,局门口集合,坐处里的车去。”
“好的。”
下班铃响,林卫国跟着吴科长他们一起离开办公室。
走出机关大院,他轻轻舒了口气。这第一天,算是平稳度过了。
回到四合院,天还没黑。
前院阎埠贵看见他,问道:“卫国,第一天去局里,感觉怎么样?大机关是不是不一样?”
“还行,就是坐办公室看文件。”林卫国含糊道。
【这小子,嘴真严。】阎埠贵心里嘀咕。
中院,贾家的门帘依旧紧闭。
傻柱正在水龙头下洗菜,看见林卫国,动作顿了一下,没说话。
秦淮茹从屋里出来倒水,看见林卫国,低着头,快步回了屋。
【扫把星!李汉明就是被他害的!】贾家屋里传来贾张氏压抑的咒骂。
林卫国面无表情地穿过中院,对贾张氏这种狗叫,他懒的理会。
回到家,王桂芬关切地问:“卫国,去局里上班,还习惯吗?”
“习惯,妈,就是看看文件,比跑车轻松。”林卫国不想母亲担心。
“那就好,那就好。”
……
第二天,林卫国准时在局门口和吴科一起上了一辆半旧的吉普车,前往东站货场。
车上,吴科长简单介绍了下情况。
东站货场最近积压了一批待运的机械设备,但空车皮调配不过来,影响了发货方和接收方的生产计划。
货场和调度所互相扯皮,都说对方环节出了问题。
到了货场,尘土飞扬,各种货物堆积如山。
货场的负责人是个黑脸汉子,姓王,对着吴科长倒苦水:“吴科,不是我们不努力,是调度所不给车皮啊!我们这货都备齐了,就等车来拉!”
吴科长皱着眉头,又带着林卫国去了调度所。
调度所的人也是一肚子委屈:“王胖子净瞎说!我们哪敢卡机械设备的车皮?是最近往南边的线路紧张,车皮周转不过来!我们有什么办法?”
两边各执一词。
吴科长显然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,例行公事地记录着双方的说法。
林卫国也没闲着,他利用听心术,仔细听着货场和调度所几个关键人员的心声。
【妈的,就知道推卸责任,他们货场自己装卸慢,占了股道,影响车皮回送,当我们不知道?】一个调度员心里骂道。
【调度所那帮大爷,打个招呼请顿饭就能快两天,不就是看我们这次没表示吗?】货场一个老工人心里嘀咕。
林卫国心里有数了。
问题不是单方面的,既有客观的线路紧张,也有人为的因素。
货场装卸效率,调度所的灵活调配,甚至中间可能存在吃拿卡要。
林卫国没当场说什么,而是跟吴科长回到了局里。
“情况就是这样,两边都有问题,但主要还是线路紧张,运力不足。”吴科长在办公室里对林卫国总结道,“你就按这个思路,写个情况说明,重点突出客观困难。”
林卫国拿起笔,却没有立刻动笔。
他想了想,抬头对吴科长说:“吴科长,我觉得除了客观困难,是不是也应该提一下主观上可以改进的地方?比如货场的装卸效率,调度所内部的车皮信息沟通和灵活调整机制。如果只强调客观困难,问题可能永远解决不了。”
吴科长愣了一下,推了推眼镜,看着林卫国:“小林啊,你刚来,有些情况不了解。这些问题都存在很久了,牵涉面广,不是我们一个处,甚至局里一下就能解决的。写报告,有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。”
吴科长的意思很明显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按惯例写,把矛盾模糊化,责任推给客观条件最稳妥。
【年轻人,想表现是好事,但别捅马蜂窝。】吴科长的心声带着告诫。
林卫国沉默了一下。
他明白吴科长的好意,也知道机关里的生存哲学。
但他如果真的只是按部就班,写份不痛不痒的报告,那这次实习的意义何在?最后是否能正式留在运输处?
“吴科长,我明白您的意思。但陈处长让我来,是不是也想听听不一样的看法?哪怕不成熟,至少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。”林卫国语气诚恳,但态度坚定。
吴科长看着他,半晌,叹了口气:“行,那你就按你的想法写吧。不过,写完了先给我看看。”
“好的,谢谢吴科长。”
林卫国埋头写了起来。
他没有直接指责哪个部门,而是基于观察到的情况和听到的心声,客观分析了影响车皮周转的几个关键环节,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,比如加强货场与调度的信息联动,优化装卸流程等。
写完初稿,他拿给吴科长看。
吴科长看完,眉头皱得更紧了:“小林,你这……写得倒是挺详细,但这几点建议,有点尖锐啊。货场和调度所看了,怕是会有意见。”
“吴科长,我只是如实反映情况和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。最终怎么定,还是处里和领导决定。”林卫国说道。
吴科长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没让林卫国大改:“行吧,就这样。我拿去给陈处长看看。”
他拿着报告出去了。
林卫国坐在办公室里,心里也有些忐忑。
他知道自己可能有点冒险,但想要真正的留在运输处,就不能一味的按部就班求稳。
过了一会儿,吴科长回来了,脸色有些古怪。
“陈处长看了,说什么?”林卫国问。
吴科长看着林卫国,眼神复杂:“陈处长说……报告写得有点意思,让你明天上午去他办公室一趟。”
林卫国心里一动。
有点意思?这评价,似乎不完全是坏事。
“好,我知道了。”
下班回到四合院,许大茂正推着自行车要出门,看见林卫国,凑过来低声道:“卫国,可以啊!听说你去铁路局上班了。”
林卫国看了许大茂一眼,回道:“只是去实习而已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来。”
“别谦虚了!”许大茂挤挤眼,“哥哥我看好你!等你高升了,别忘了请客!”
林卫国没接话,笑了笑,往后院走。
他不知道明天陈处长会跟他说什么。是批评他冒进,还是肯定他的思路?
但无论如何,这一步,他已经迈出去了。
这运输处的门槛,他不仅只是要一个三个月的实习,而是要正式留在里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