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5章 李彻的回信
换源:
最新网址:www.71sw.com
帝都,宣政殿。李彻拿着那封来自蓉城的信件,脸上带着玩味的笑容。
他看向一旁侍立的林清源,将信递过去:“魏训向朕要蜀王之位才肯归降,朕该不该答应他?”
林清源受宠若惊,皇帝亲自递书,这是心腹大臣才有的待遇。
好在这几日的相处,林清源已经熟悉了陛下的性格,知道他不拘此等小节。
于是便恭敬地接过信件,快速浏览一遍。
看过之后,他没有任何犹豫地回道:“回陛下,臣以为不能答应!”
“非但不能答应,陛下还应下旨,严厉申饬于他!”
李彻问道:“说来听听。”
“王权关乎国体,乃陛下权柄所系,岂能用作交易?他魏训敢提此非分之求,本身就是僭越大罪!”
“陛下答应了他,日后大庆的敌人归降之时皆重提此事,难不成都分一个王爵?”
李彻眼中闪过一丝笑意,却故意引导道:“哦?若是朕答应了他,蜀地便可兵不血刃,立刻归附。”
“前线数万将士得以归家,蜀中百姓亦可免于战火,早日休养生息,这不正是圣人常说的止战功德吗?”
林清源摇头,目光清明地回道:“陛下,此乃虚假之功德,饮鸩止渴耳!”
“若封其为蜀王,蜀地虽名义上重归朝廷,实则自成一体,形同割据。”
“陛下丧失了对蜀地官吏任免、赋税征收、军队调动的控制权,与丢失祖宗疆土何异?”
“纵得一时的安宁,却埋下了分裂的祸根,遗患无穷,此绝非明君所为!”
听到林清源用‘非明君所为’这样大胆的词语,一旁的怀恩眼皮子直跳。
好家伙,这位探花郎是真敢说啊。
那些奉国的老臣面对陛下,都不敢说如此露骨的批评之言。
反观李彻,听到这番大胆的话非但不怒,眼中赞赏之色更浓。
林清源此人才学深厚,且敢于直言不讳,这才是李彻将其留在身旁的愿意。
皇帝当久了,必然会听不到实话,这是李彻不想看到的。
他需要林清源这样的大胆之人提醒自己,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功绩,终究是个凡人。
而凡人,就会犯错。
李彻抚掌笑道:“善!大善!”
他将书信轻轻放回御案,手指点了点那信纸:“这魏训......是个人才啊,他这是在试探朕呢。”
林清源微微一怔,随即恍然:“陛下的意思是......他并非真心想要王位,而是想要看看陛下,更在意天下一统的虚名,还是更看重对蜀地的实际掌控?”
“正是此理。”李彻赞许地点头,“朕查阅过此人的生平政绩,他并非贪恋权势之辈。”
“有意思的是,魏家与皇考还有一段陈年私仇......”
说罢,李彻将当年庆帝如何用计射杀魏训之父的往事,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林清源。
这段隐秘关乎先帝声誉,李彻能如此坦然相告,显见对林清源的信任。
说完往事,李彻目光深邃地看向林清源,问道:“以你之见,皇考当年所为,是否违背了道义?”
这是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,林清源沉吟片刻,并未回避,坦然回道:“臣以为,先帝放弃的是道义虚名,追求的是更长远的目标。”
“行此非常之事,固然留下了背信的污点,但却因此瓦解了蜀军斗志,避免了长期战争带来的更大伤亡。”
“天下一统的进程加快,无数将士与百姓因此得以活命。先帝以个人声名为代价,换取家国天下的早日安定,奸计之中也有道德所在。”
李彻闻言哈哈大笑:“先帝若在天有灵,定会喜欢你!”
他站起身,在殿内踱了两步,再次感叹:“这魏训也不错,有杀父之仇,却能跳出私怨,以蜀地大局为念。”
想到这里,李彻收集人才的癖好又发作了。
“朕真想让他入朝为官,他若肯来,朕直接给他个三品大员!”
随即,李彻心念已定,对林清源道:“给魏训的回信,就由你来执笔。”
“你替朕告诉他:蜀王之位,绝无可能!”
“朕非但不答应他的条件,还不允许他和罗月娘继续留在蜀地,待投降之后,必须举家迁入京师!”
李彻嘴角勾起笑容:“一个治国安邦的能臣,一个骁勇善战的巾帼将军,正该来朝廷扬名立万,窝在家里有什么出息?”
“臣,遵旨!”林清源躬身领命。
随后立刻走到一旁,也不拘束,直接跪坐在地面上。
从怀恩手中取过纸笔,略一思忖,便奋笔疾书起来。
他这样的小官,自然是不可能在宣政殿有专属座位的。
李彻看着他这般,不禁微微蹙眉,对身旁的怀恩吩咐道:“去给林检讨搬个座来,以后这个座位就设在此处,不必撤了。”
怀恩闻言心中一震,连忙应喏,随后亲自搬来一个锦墩,轻轻放在林清源身旁。
林清源正写到关键处,感受到身旁动静连忙停下笔:“臣,谢陛下隆恩!”
李彻笑着摆了摆手:“专心写你的。”
怀恩垂手退到一旁,再看向林清源的眼神,已然大不相同。
他原本以为,陛下最看重的是出身寒微的状元张谦,对这位才学似乎更胜半筹的探花,心存些许制衡之意。
如今看来,自己完全猜错了。
一个刚刚入仕的臣子,竟能在天子殿下拥有一个专属座位,这是何等的圣眷!
或许陛下最看好的,另有其人。
林清源性子虽清冷洒脱,但感受到李彻的发自内心的体贴,心中也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。
他重新落座,再提笔时,笔锋也沾染了几分快意。
文思愈发泉涌,一封才华横溢、情真意切的回信,在他笔下渐渐成形。
然而,世间事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当信使历经跋涉,将这封书信送达蓉城时,看到的却是满城缟素。
魏训,没能等到他试探的答案。
就在信使抵达的数日前,这位支撑蜀地的父母官已是油尽灯枯,溘然长逝。